当前位置: 液体金属 >> 液体金属前景 >> 中国加强镓锗管制,美国求生之道转向废物
关于镓,中国在全球生产中占据约96%左右的份额,这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在7月3日,中国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发布了一项出口管制通告,针对稀散金属镓和锗实施限制措施。这个消息让我感到高兴了几天,因为中国对全球的镓和锗具有巨大的控制力。
让我们先聚焦在镓这个方面。中国的镓产量超过全球96%,而其他多个国家和地区只能生产约3%左右。对于美国来说,想要获取这种资源来满足自身需求将会成为一个巨大的难题。
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从一般逻辑的角度来分析,美国自身并没有能力独立生产镓。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镓并不是独立存在于矿藏中,大部分情况下它是与铝矿共存的,所以要生产镓必须先提炼铝。在提炼铝的过程中,废料中会含有镓,然后需要将这些废料进行专门的再提炼才能得到镓。
然而,铝的提炼过程非常复杂,因为它是一个非常长的产业链条,美国在这个链条上面会遇到很多难关。有一家中国知名企业的案例在网上流传,我认为这个案例很有道理。这家企业最初是生产电解铝,为了解决电解铝原材料氧化铝的供应问题,他们开始涉足氧化铝领域,而要生产氧化铝就需要铝土矿,于是他们远赴几内亚、印度尼西亚等地采矿。
而氧化铝的生产过程还需要使用氢氧化钠(烧碱),因此这家企业又进入了氯碱行业。进入氯碱行业后,他们又产生了副产品氯气,并利用氯气生产聚氯乙烯(PVC)。这样一环扣一环的产业链,使得这家企业的副产品的副产品的副产品——聚氯乙烯竟然成为全国第五大产量。这家企业在新疆进行了投资,将氧化铝运到新疆进行加工,生产电解铝。将氧化铝运到新疆需要使用火车,而一座年产50万吨电解铝的工厂每天消耗约吨氧化铝,相当于每天需要运输50节60吨载重的火车车厢。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数字是指每天,而不是每星期、每月或每年。
我们都知道,生产电解铝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因此需要充足而廉价的电力供应。然而对于美国来说,交通问题、电价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等都成为了他们自身的瓶颈(不是中国人给他们设的瓶颈,也不是其他国家给他们设的,而是他们自己给自己设的)。即使他们解决了这些问题,还有一个价格问题。中国生产了全球约一半左右的电解铝,价格非常便宜,因此即使美国自己能够生产,成本也会很高,价格也会很贵,因此很难销售出去。
总之,美国无法自产铝,因此也无法产生镓的废料。没有镓的废料,他们就无法生产镓。综上所述,中国占据了全球96%的镓产量,而剩下的3%即使全部供应给美国,也只是杯水车薪。实际上,美国几乎不生产镓。
如果美国决定自力更生,结果发现他们根本无法应对这个问题,这在中国被称为产业链,而美国并没有这样的产业链(尽管在理论上他们应该有,但实际上并没有)。美国已经进行了二三十年的工业化,哪里还会有产业链的缺失呢?他们只有几个点,而且这些点主要集中在高科技领域。即使美国解决了所有问题,他们的产品价格一定无法与中国竞争,所以他们肯定会亏本。美国的资本家怎么可能做亏本的生意呢?
然而,你是否注意到最近美国的屈服?你是否留意到美国财长耶伦近期在中国的访问,是否是为了讨论投降事宜呢?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问题首先出在一个我称之为“废物再利用”的现象上,没错,确实是“废物再利用”。
什么意思呢?中国的确生产了全球96%左右的镓。举例来说,在年全球生产的镓约为吨,你能猜到其中中国生产了多少吗?答案是:吨,占比97.7%。而在年全球生产的吨镓中,中国生产了吨,占比96.9%。年全球生产的吨镓中,中国生产了吨,占比96.3%。年全球生产的吨镓中,中国生产了吨,占比96.1%。年全球生产的吨镓中,中国生产了吨,占比93.8%。
另外,正如之前分析的,由于美国在镓生产方面缺乏完整的产业链,他们即使全力以赴也无法生产出大量的镓,这也是事实。
然而,我还要说,美国并非束手无策,因为有“废物再利用”。什么意思呢?全球镓的生产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途径,即首先开采铝土矿,然后生产铝,再从铝生产的废渣中提取镓。我们将这种纯正生产的镓称为“原生镓”。
然而,还有一种生产途径,那就是通过“废物再利用”。当工业产品(如芯片产品、军事产品)中的镓达到使用期限或出现问题而无法使用时,将这些产品像废物一样回收,并从中提取出镓。这种通过“废物再利用”方式生产出来的镓,我们称之为“再生镓”。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废物再利用”方式生产的再生镓的产量非常可观。根据我参考了长期提供各类研究报告的共研网提供的数据,对年至年的四年数据进行平均,得出以下结果。在这四年中,全球的原生镓平均每年产量为吨,其中中国产量为吨,占比96%。
与此同时,通过“废物再利用”方式生产的再生镓每年产量为吨(中国仅占约45吨,占比约20%)。
无论是原生镓还是再生镓,无论是纯正生产还是废物再利用,最终都能发挥作用。在年至年这四年中,全球通过两种方式平均每年总产镓量为吨,其中中国的原生镓产量为吨,再生镓约为45吨,合计达吨。
综上所述,在全球的原生镓和再生镓总产量中,中国生产的镓占比达66%。
因此得出一个结论,这场由中国发起的稀散金属反击战对中国来说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争取3~5年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美国及其盟友在对中国科技方面的打压节奏上会放缓,因为他们需要三思而后行,瞻前顾后。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可以与他们进行讨价还价,例如,如果他们轻轻地打我,我也会轻轻地回击;如果他们重重地打我,我也会更狠地回击,他们会更加痛苦;如果他们过火,我还有其他招数。正如理事长所说,这只是中国反制的开端,中国拥有多种制裁手段和方法。其中,人们在谈论稀散金属镓和锗的同时,自然也会联想到近年来热议的稀土金属(顺便说一句,镓和锗并不属于稀土金属,而属于稀散金属。稀土金属、稀散金属和稀有金属被统称为三稀金属)。
所以,这场由中国发起的稀散金属反击战的意义在于为中国争取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我们需要阻止美国在高科技领域对中国的进攻。那么在这个时间段,中国应该做些什么呢?我们需要在这段时间内实现中国在芯片等领域的突破。时间,时间,时间,这是中国最需要的!
因此,我们必须遏制美国及其从属国进一步升级制裁,确保在中国自己生产出28纳米光刻机之前,美国及其从属国能够向中国提供能生产14纳米芯片的光刻机。具体要求是,美国及其从属国在短期内不再进一步升级制裁。这是中国必须坚守的第一道防线。退无可退,只能奋力守住!
我认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发起了以稀散金属为武器的反击战。为什么我这样说呢?因为关于稀散金属、稀土金属反击美国的话题已经被讨论了几年,中国一直迟迟没有采取行动,而现在是不得不行动的时候了。
我们不能急着打出最强的底牌,就像你手上有大王,如果你一开始就出了大王,那以后的日子要怎么过呢?
然而,正如我之前在节目前面所分析的,这一招打不垮美国,但却会让他们疼痛和惊慌,从而为中国争取到时间。
此外,从更广泛的背景来看,美国对中国的科技打压正在升级,这是一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