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金属

帕克太阳探测器一头扎进太阳,为什么没

发布时间:2023/12/9 13:10:32   

年8月12日,美国宇航局成功发射了帕克太阳探测器,这是人类历史上发射的最接近太阳的探测器。其主要任务是对太阳风、太阳日冕、太阳磁场等进行监测,从而近距离研究太阳运行机制,并为探索太阳对行星影响提供基础。

帕克太阳探测器并非一直向太阳靠近,而是借助金星的引力效应,通过7次飞越来逐渐降低其椭圆轨道的近日点。它第一次经过近日点时,与太阳光球层的距离约为万公里,预计到年时,这一距离将减少到万公里,大约是太阳直径的4.5倍,日地距离的4%。在这么近的距离下,为什么帕克太阳探测器能忍受住高温的“煎熬”呢?

温度与热量

大家知道,太阳表面的温度高达摄氏度。而且,随着太阳内部核聚变以及太阳活动的影响下,在太阳表面会激发出强烈的“日冕”,在日冕层,温度将高达万摄氏度,如此高的温度,太阳表面氢、氦等原子,被电离成带正电的质子、氦原子核以及带负电的自由电子等。

由于携带能量极高,这些粒子运动速度非常快,有一部分甚至能突破太阳引力的束缚,以极高的速度向四面八方逃逸,形成由大量带电粒子构成的粒子流,就像风一样,因此被称为“太阳风”。

太阳表面所激起的日冕,不但温度高,涉及范围也非常广,可以达到太阳表面几百万公里高的地方。所以,帕克太阳探测器运行到近日点后,周围的温度将会非常高,特别是后续它与太阳光球层的距离越来越近,甚至直接穿越高达上百万的高温区。

为什么帕克探测器不会熔化呢?最关键的原因,是我们在判断温度和热量两个概念时,出现了认知上的偏差。物体相态的改变,温度的高低固然很重要,但是最终的决定因素是吸收或者释放热量的多少。

温度只是衡量微观粒子运动速率快慢的标量,粒子运动越快,温度则越高,但温度不能表征物质的分布密度状况。在相同体积的空间内,只要粒子的平均运动速度相同,无论数量多还是少,对外表现的温度值都是一样的,但是这些粒子所具有的热能总和则不一样,粒子密度越大,则热能就会越高。

比如,我们可以在温度60摄氏度的汗蒸房里待上十几分钟,但在60摄氏度的热水池中很难挺得住。再比如,我们的手可以很容易穿过高达几百上千摄氏度的火焰,但如果接触这么高温度的液体,必然会被严重烫伤。原因就在于空气中的粒子密度,要远远小于液体,相同条件下蕴含的热量就有很大的差异。

帕克太阳探测器所处的宇宙环境,其中的粒子密度是很低的,即使接近日冕层,粒子密度也才达到每立方米10^15个,这个数值仅为近地面空气密度的亿分之一。虽然粒子运动速度很快,温度很高,但是蕴含的总热量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大,单位时间传递给帕克探测器的热量是比较少的,只要能快速有效地移除热量,帕克太阳探测器就会没事。

探测器本身的隔热散热功能

虽然帕克探测器接近太阳时,单位体积的空间内所接收到的热量比我们预想的要小很多,但是也必须在探测器结构和材料原则上有所考虑,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第一是高质量的隔热罩。探测器表面覆盖一层厚度近12厘米、由碳复合材料制成的隔热罩,在穿越日冕层时,可以将外界热量有效隔绝开来,内部的温度甚至能降到30摄氏度左右。

第二是高效的合金材料。除了探测器主体以外,探测器表面还设置有必须暴露在环境中的仪器设备,比如太阳能板、测量带电粒子速度和通量的传感器、测量太阳能强度的法拉第杯等。这些设备都由特殊的材料制成,拿法拉第杯来说,本身由钛锆钼合金组成,能抵抗摄氏度的高温,外围的栅格由钨制成,更能抵抗多度的高温环境。

第三是特殊的线路材质。为了保障探测器内部设备的正常运行,作为保障电力传输的载体,电线的材料选择采用金属铌,熔点高达多摄氏度。另外,托举电线的支撑材料,则选择用蓝宝石材料,从而避免线路发生熔化危险。

第四是太阳能板的高超散热能力。在太阳能板中,配备有高效的液体散热系统,可以通过液体的循环蒸发和冷凝,快速散失热量,保证太阳能板的温度始终处于摄氏度以内。

第五是灵敏的热量传感器。在探测器飞行时,表面分布的多个探测器,可以根据接收到的阳光辐射情况,及时将有关信息传递到中央处理器,然后通过计算调整最合适的飞行姿态,使主要设备都能处于隔热罩的保护之下,从而避免被强烈的太阳光直射。

正因为以上原因,太阳帕克探测器才能勇敢地只身奔赴太阳的“怀抱”,而不用担心被高温所熔化损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675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