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液体金属 >> 液体金属市场 >> 钠燃料电池04电化学储能及未来方向
电能是用途最广、使用最方便、最清洁的一种二次能源,属于过程性能源,可以通过电缆传导,但是,与含能体能源如汽油、煤炭不同,电能不能储存。所以,在同一时刻,电能的生产量和使用量必须高度匹配,否则就会造成供需矛盾和电网崩溃。因此,在发电端、尤其是风电光伏发电端,一般都要具备储存部分电能的能力,以解决电网稳定和供需匹配的问题。电化学储能具有能效高、场地小、对环境条件无严格要求、建设周期短等优势,是未来储能的主要方向。
电化学储能是通过能量转换装置将电能转换为能量载体中的化学能。能量载体就是含能体,象煤炭和汽油一样,可以长期储存和长途运输。在需要电能的时候,可以再通过能量转换装置将能量载体中化学能转换为电能。在这个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能量载体和高效的能量转换装置是技术的关键。
目前,电化学储能主要为各类电池,包括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电池是将能量载体和能量转换装置集于一身形成的储能装置,其体积可大可小,如纽扣电池、手机电池和汽车动力电池。在一些如车用动力、规模储能等大型应用场景,常规的集成化的电池显露出一些严重的问题,其中,在大规模储能方面主要为储能成本高,严重制约着风电、光伏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大规模储能90%以上为锂离子电池,除初次投资大外,其度电储能成本高于1元,是光伏发电成本的5~8倍。解决这个问题仅仅从降低电池成本的角度来考虑,难以取得成效,更何况锂资源越来越紧张,降本空间很小。
那么有没有可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呢?答案就是将储能装置设计为分体式结构,相当于将电池中的能量转换装置与能量载体一分为二。这样,能量转换装置相当于加工厂,将多余的电能加工成能量载体并储存到仓库中;当需要电能时,再适时地将仓库中能量载体加工成电能。如果需要储存更多的电能,只需要提供足够的能量载体原料就可以,而能量载体原料的成本是相同容量电池成本的几百分之一。以金属钠做能量载体为例,1千克金属钠可以储存约2度电能,其原料一般为氧化钠或过氧化钠(可循环使用),成本不过10元/千克,而储存2度电能的锂离子电池约10千克,成本元以上,相差倍。
分体式结构有可能彻底解决电化学储能成本高的问题,但必须选择适合的能量载体和与之相配套的能量转换装置。能量载体作为一种化学物质,要求具备易长期保存、易长途运输、安全环保、资源丰富、可逆循环性能好等特点;能量转换装置与相应的能量载体相配套,具备转换能效高,造价成本低等特点。
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的氢能概念,其核心技术就是一种分体式结构储能系统,其能量载体为氢气,能量转换装置为氢氧燃料电池和电解水装置。也许先出现了氢氧燃料电池才有了氢能概念,因为氢气作为一种难压缩的气体,根本不具备用于储能的能量载体条件,氢气难以储存和运输,再加上其易燃易爆的特性,使氢能浪潮几起几落,徘徊不前。但随着对氢能的研究,却带来了一种新的储能体系——分体式电化学储能,它预示着未来电化学储能的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