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液体金属 >> 液体金属发展 >> 科学家地球的固态内核本不应该存在
地球核心由内核和外核组成,内核是固态的铁镍合金,厚度约为公里;而外核是液态的铁镍核心,厚度约为公里。长久以来,地质学家认为,地球的内核大约在10亿年前形成。由于温度下降,当时地球中心的熔融液态金属开始自发地快速结晶生长,一直达到现在半径约为千米的范围。不过,最近一项研究提出了“地球内核的成核悖论”,表明此前有关地球内核的形成理论存在矛盾。
地球内核的成核悖论
在过去80多年来,科学家已经知道,一个结晶的地球内核是存在的。但凯斯西储大学的科学家指出,这种被广泛接受的观点忽略了一个关键点,只要考虑到这个关键点,就会暗示地球内核不应该存在。
众所周知,在一定压强下,物质的温度必须小于等于它的凝固点温度才能保持固态。但事实证明,最初从液态金属中形成晶体时需要额外的能量。这种额外的能量就是成核能垒,只有克服这种能垒,液体才有可能结晶。然而,最初有关地球内核的形成模型却没有考虑到这一因素。
异相物质可以作为成核点为了克服成核能垒来形成晶体,液体的温度需要低于凝固点,形成“过冷”的状态。或者在液体中加入一些其他物质,使其成为成核点,这样可以降低成核能垒,从而更容易结晶。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之一StevenHauck教授表示:“此前,包括我们在内的所有人似乎都忽略了这个大问题——液态金属不会立即开始结晶,除非有什么东西能够大幅降低能量位垒。”
然而,在地球中心的巨大压力下,金属的成核能垒相当高。内核的温度高达开氏度,压力则高达地球大气压的多万倍。在这种高压下,为了使内核结晶,需要使液态金属的温度低于凝固点(或者熔融温度)多达度。如果地球中心达到了这个温度,那么几乎整个地核都应该迅速结晶,但实际上却没有。事实上,地球的温度每10亿年才降低度,所以不可能出现度的大幅降温。
熔融的铁因此,如果地核是均相液体,那么,固态的内核就应该不存在,因为它不能过冷到这种程度。那么,如果地核不是均相液体,它又是如何演变成这样的呢?这就是地球内核的成核悖论。
地球固态内核的可能形成原因
如上所述,液体结晶要么需要过冷,要么需要成核剂,前者在地核中是不可能的,只有后者才是有可能的。研究团队认为,大块的固体金属从地核上方的地幔中慢慢掉下来,进入液态地核以降低成核能垒,从而引发结晶。不过,这需要一块大如一座大型城市的金属块,只有足够大的重量才能穿过地幔,进入地核,使其成为成核点,而不会完全熔化。
地球的内核是固态的对此,另一位科学家VanOrman教授表示:“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们需要弄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此外,行星核心中是否存在一些我们此前所未曾想到过的一般特征,可以使其克服成核能垒?固态的地球内核是存在的,现在我们要弄清楚它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目前,这项研究已经发表在《地球与行星科学快报》(EarthandPlanetaryScienceLetter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