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液体金属 >> 液体金属介绍 >> 初中常见的碱及性质练习1
常见的碱及物理性质
1.下列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均变色的是()
A.pH=1的盐酸B.pH=3的硫酸
C.pH=7的氯化钠溶液D.pH=14的氢氧化钾溶液
2.下表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的pH,其中碱性最强的是()
A.酱油B.牛奶
C.鸡蛋清D.炉具清洁剂
3.下列物质的用途错误的是( )
A.AB.BC.CD.D
4.氢氧化钙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其俗称是( )
A.熟石灰B.石灰石C.生石灰D.碱石灰
5.下列物质的用途正确的是( )
碱的化学性质
6.若利用碱的性质进行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A.分别加入少量Mg(OH)2固体,根据是否溶解,可鉴别稀盐酸和Na2CO3溶液
B.分别加入适量水溶解,根据温度是否明显升高,可鉴别NaOH固体和NaCl固体
C.分别加入Ba(OH)2溶液,根据是否产生沉淀,可鉴别MgCl2溶液和Na2SO4溶液
D.分别加入熟石灰粉末研磨,根据是否产生氨味,可鉴别(NH4)2SO4固体和K2SO4固体
7.如图是室温下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的pH变化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X是氢氧化钠
B.图中a点的阴离子是OH-
C.向图中c点所示溶液中加入铁粉后,溶液中有气泡产生
D.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O4+2NaOH═Na2SO4+H2O
8.某实验小组用下图装置进行微型实验。按下列表中选项加入试剂,实验时滴入甲,浸有丙的棉花不变红的是()
9.某同学将一定量的Na2CO3与Ba(OH)2溶液混合,要想检验反应后Ba(OH)2是否过量,应选用的试剂是()
A.酚酞B.CuCl2溶液C.Na2CO3溶液D.NaCl溶液
10.年虎门销烟采用的方法是:在海边挖池,放入烟土,引入海水浸泡,投入石灰,石灰遇水沸腾,烟土溶解。该过程发生的反应有CaO+H2O==Ca(OH)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该反应会放出热量
C.由此反应推测氧化钙可干燥氯化氢气体
D.此反应可制备氢氧化钙
11.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化学探究活动。
实验一:相同条件下,将10.00g下列物质分别置于相同规格的烧杯中,敞口放置在空气中,烧杯中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如下表。
实验二: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浓硫酸敞口久置后浓度会变小
B.实验二的溶液①中溶质只有Na2CO3
C.稀盐酸敞口久置后浓度可能会变大
D.饱和石灰水的质量变化小于水的质量变化,原因之一是饱和石灰水吸收了空气中的CO2
13.下表中对有关化学知识的整理和归纳错误的是()
14.有下列四种实验设计及操作,实验过程中其现象不足以说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的是( )
15.酸碱盐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广泛,请用所学化学知识回答问题。
(1)日常生活中有以下常见物质:白醋、纯碱、苛性钠、小苏打、硫酸铵,其中属于碱的是_____(填上述物质)。将少量无色酚酞溶液滴加到碱溶液中,溶液变_____。
(2)如饮食不当,胃会分泌出大量胃酸,服用含有下列哪种物质的药物可以中和过多胃酸,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ANaOHBNa2CO3CAl(OH)3
(3)某氯化钠样品中,可能含有杂质:BaCl2、MgCl2、Na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某校课外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实验探究杂质成分,探究过程如图(已知氢氧化镁难溶于水):
根据以上实验信息,用_____操作方法,可将上述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白色沉淀与溶液分离,加入适量NaOH溶液的目的是_____,写出杂质与Na2SO4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16.在《探究酸、碱的化学性质》实验课上,某同学向盛有约2mL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硫酸,没有观察到现象。请教老师后,他发现自己在滴加稀硫酸前忘了加入酸碱指示剂,导致无法判断反应情况,于是他对试管中溶液的中和程度进行探究。
(探究目的)探究试管中溶液的中和程度。
(实验原理)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做出猜想)
猜想l:氢氧化钠未完全反应,溶液呈碱性。
猜想2:氢氧化钠和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呈中性。
猜想3:氢氧化钠完全反应、硫酸过量,溶液呈酸性。
(进行实验)
(分析思考)(1)若溶液呈碱性,向试管里的溶液中逐滴加入FeCl3溶液,将产生红褐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若滴入酚酞后溶液不变色,为进一步确定溶液的酸碱性,该同学提出了以下方案:
17.兴趣小组设计实验探究氢氧化钠的性质,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
(实验过程与分析)
(1)实验一的现象:___________。
(2)实验二的现象:__________。
(实验反思与拓展)
(3)实验一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4)某同学认为实验三的结论不正确,他改进了该实验方案:先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并振荡,再滴入稀硫酸,观察到溶液由____色变为无色,由此可知氢氧化钠与稀硫酸确实发生了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5)由实验三联想到二氧化碳通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也没有明显现象,那么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呢?(本实验中忽略CO2溶于水)
①甲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方案,当观察到_________现象时,说明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
②乙同学重新设计实验方案:取NaOH溶液于试管中,通入少量CO2,然后向所得溶液中加入____溶液,当观察到_____现象时,也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
18.某教师在进行“常见的碱”的教学时做了以下演示实验:取少量纯净的氢氧化钠固体于50mL干燥的烧杯中,置于电子天平上。一段时间后,氢氧化钠固体表面出现了液体,天平示数增加。取下烧杯,将其放置在空气中。一周后,向烧杯中加适量水配制成溶液,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冒出。
(交流与解释)
(1)氢氧化钠固体表面出现液体是因为氢氧化钠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
(2)电子天平示数增加的原因除了吸收水分以外,还有另一个原因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教师安排兴趣小组同学对烧杯中的溶液是否还含有氢氧化钠进行了以下探究。
(作出猜想)
猜想一:有氢氧化钠
猜想二:没有氢氧化钠
(查阅资料)BaCl2溶液、NaNO3溶液、Ba(NO3)2溶液均呈中性。
(进行实验)小明同学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观察到溶液变红,小明同学认为猜想一成立。
(交流与评价)小玲同学认为小明同学的结论不一定正确,原因是________。于是,小玲同学继续进行探究。
(进行实验)
(反思与拓展)(1)根据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的性质,可用氢氧化钠固体作某些气体的____。
(2)另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进行以下实验,也能证明猜想一成立的是____(填序号)。
A先加足量稀盐酸,再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B先加足量BaCl2溶液,静置,取上层清液,再滴加CuCl2溶液
C先加足量Ca(OH)2溶液,静置,取上层清液,再滴加酚酞溶液
D先加足量Ba(NO3)2溶液,静置,取上层清液,再滴加FeCl3溶液
常见的碱及物理性质
1.
D
紫色的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成红色,遇碱性溶液变成蓝色;无色的酚酞试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成红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均变色的是碱性溶液。pH=14的氢氧化钾溶液呈碱性。故选D。
2.
D
A、酱油的pH为4~5,是酸性;B、牛奶的pH为6~7,为弱酸性;C、鸡蛋清的pH为7~8,为弱碱性;D、炉具清洁剂的pH为12~13,为强碱性。碱性最强,符合题意。故选D。
3.
D。
A、氢氧化铝具有弱碱性,能够中和盐酸,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故正确;
B、在水龙头上镀锌、镀铬是为了防止金属生锈,延长使用寿命,故正确;
C、氢氧化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基础原料,广泛地应用于制肥皂,故正确;
D、炉具清洁剂中含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所以炉具清洁剂不能清洗餐具上的油污,故错误;
4.
A。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或消石灰,可用作建筑材料。
A、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故正确;
B、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故错误。
C、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故错误;
D、碱石灰是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故错误;
5.
A。
A、氢氧化钠可用于制肥皂,故选项说法正确。
B、铝制品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表面无需铬镀防锈,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树木上刷涂石灰浆,而不是石灰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D、盐酸可制造药物,硫酸不能,故选项说法错误。
碱的化学性质
6.
C
A、氢氧化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氢氧化镁与碳酸钠不反应,可以根据是否溶解,鉴别稀盐酸和Na2CO3溶液,不符合题意;B、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变化不大,可以根据温度是否明显升高,鉴别氢氧化钠固体和氯化钠固体,不符合题意;C、氢氧化钡能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钡,氢氧化钡能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氢氧化钠,均有白色沉淀产生,无法根据是否产生沉淀,鉴别MgCl2溶液和Na2SO4溶液,符合题意;D、熟石灰能与硫酸铵反应生成氨气,熟石灰与硫酸钾不反应,故根据是否产生氨味,可鉴别(NH4)2SO4固体和K2SO4固体,不符合题意。故选C。
7.
C
A、由图象可知,pH值是开始时大于7逐渐减小到7然后小于7,可知原溶液显碱性,然后不断的加入酸性溶液,使pH减小,说明是把稀硫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X是稀硫酸,故选项说法错误。B、a点时溶液的pH大于7,显碱性,存在OH-,但由于在a点时向溶液中已添加了稀硫酸,故溶液中还存在SO42-,故选项说法错误。C、c点时溶液的pH小于7,稀硫酸过量,向图中c点所示溶液中加入铁粉后,溶液中有气泡产生,故选项说法正确。D、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O4+2NaOH═Na2SO4+2H2O,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
8.
B
A.甲中盛有浓氨水,滴下后由于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分子会不断运动,运动到浸有无色酚酞溶液溶液中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使无色酚酞变红,不符合题意;
B.当甲中的石灰水滴入到乙中的碳酸钠溶液中,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这些物质没有挥发性,不能使浸有无色酚酞溶液溶液的棉花变红,符合题意;
C.当甲中的稀盐酸滴入到乙中的石灰石上,稀盐酸与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扩散到浸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棉花上,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不符合题意;
D当甲中的浓盐酸滴入到乙中的锌粒上,锌粒与盐酸反应放热,加速浓盐酸的挥发,挥发出的氯化氢分子会不断运动,运动到浸有紫色石蕊溶液中形成盐酸,盐酸显酸性使紫色石蕊变红,不符合题意。故选B。
9.
C
Na2CO3与Ba(OH)2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
A、Na2CO3、Ba(OH)2与生成的氢氧化钠均能使酚酞溶液变红,不能用酚酞溶液检验反应后Ba(OH)2是否过量,选项A不正确;
B、Ba(OH)2与生成的氢氧化钠均能和CuCl2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不能用氯化铜溶液检验反应后Ba(OH)2是否过量,选项B不正确;
C、滴加Na2CO3溶液,若生成白色沉淀,则说明溶液中含有钡离子,碳酸钠溶液可以检验反应后Ba(OH)2是否过量,选项C正确;
D、无论Ba(OH)2是否过量,加入NaCl溶液均无明显现象,氯化钠溶液不能检验反应后Ba(OH)2是否过量,选项D不正确。故选C。
10.
C
A、化合反应的特征是“多变一”,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符合化合反应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选项A正确;
B、此处的“石灰”是生石灰,“石灰遇水沸腾”,就是说生石灰和水反应能使水沸腾,说明该反应会放出热量,选项B正确;
C、根据反应CaO+H2O==Ca(OH)2,氧化钙能吸收水分,可用来干燥某些气体,但氧化钙不能干燥氯化氢气体,因为氧化钙会和氯化氢气体发生化学反应,选项C不正确;
D、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因此该反应可制备氢氧化钙,选项D正确。故选C。
11.
B
A、浓硫酸敞口久置于空气中,其浓度会变小,是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不符合题意;
B、从实验一知道,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变化小于水的质量变化,原因之一是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空气中的CO2,产生了Na2CO3,溶液①中加入50g7.3%的稀盐酸后,溶液质量是68.8g,则没有物质逸出,盐酸是和先与溶液①还没有变质的氢氧化钠反应,导致盐酸的量不足,和Na2CO3反应只能产生碳酸氢钠,而不能放出二氧化碳气体,所以溶液①的溶质还有氢氧化钠,符合题意;
C、稀盐酸敞口久置后浓度可能会变大,因为盐酸中水的蒸发量可能大于氯化氢的蒸发量,不符合题意;
D、饱和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饱和石灰水的质量变化小于水的质量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B。
13.
B
A、①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用水可以鉴别硝酸铵和氢氧化钠,正确;②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生成蓝色氯化铜和水,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浅绿色氯化亚铁和氢气,用稀盐酸可以鉴别氧化铜和铁粉,正确;不符合题意;
B、①氧化钙俗称生石灰,农业上常用熟石灰(氢氧化钙)来配制成农药波尔多液,错误;②碳酸钠俗称纯碱,应用于制取肥皂,错误;符合题意;
C、①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正确;②电解水反应的微观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正确;不符合题意;
D、①浓硫酸的密度比水大且溶于水时要放出大量的热,稀释时要将浓硫酸倒入水中,并不断搅拌,正确;②过滤时,一贴,即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中间不要留有气泡;二低,即漏斗内滤纸边缘低于漏斗口边缘,漏斗内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即倾倒液体时,盛浑浊液的烧杯嘴紧靠玻璃棒;玻璃棒末端轻靠漏斗内三层滤纸处;漏斗下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
D
A、注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浓溶液,鸡蛋进入瓶内,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导致瓶内的压强减小;
B、滴加少量的氢氧化钠浓溶液,气球变大,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导致瓶内的压强减小;
C、注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浓溶液,塑料瓶变瘪,是由于NaOH与CO2反应使装置内的气压减小产生的现象;
D、水槽中盛有大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也能与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碳酸,导致试管内的压强减小,所以不足以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
故选:D。
15.
(1)苛性钠红色
(2)Al(OH)3+3HCl=AlCl3+3H2O
(3)过滤检验样品中的杂质是否含有MgCl2Na2SO4+BaCl2==BaSO4↓+2NaCl
(1)碱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结合碱的化学性质,进行进行解答。(2)胃酸中的酸是盐酸及盐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要治疗胃酸过多,可以选用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且应选择无毒、无腐蚀性的物质。
(3)根据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检验,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来检验,进行分析解答。
(1)白醋、纯碱、苛性钠、小苏打、硫酸铵,其中属于碱的是苛性钠,苛性钠是氢氧化钠的俗称,是由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碱;
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将少量无色酚酞溶液滴加到碱溶液中,溶液变红色;
(2)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碳酸钠碱性太强,不能用于中和过多胃酸;氢氧化铝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l(OH)3+3HCl═AlCl3+3H2O;
(3)用过滤的操作方法,可将上述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白色沉淀与溶液分离;
加入适量NaOH溶液,能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可检验样品中的杂质是否含有MgCl2;
加入硫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是因为氯化钡与硫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SO4+BaCl2═2NaCl+BaSO4↓。
故答案为:
(1)苛性钠;红色;
(2)Al(OH)3+3HCl═AlCl3+3H2O;
(3)过滤;检验样品中的杂质是否含有MgCl2;Na2SO4+BaCl2═2NaCl+BaSO4↓。
16.
2NaOH+H2SO4=Na2SO4+2H2O红色3NaOH+FeCl3=Fe(OH)3↓+3NaCl<Zn+H2SO4=ZnSO4+H2↑
实验原理: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H2SO4=Na2SO4+2H2O;
进行实验:因为酚酞在碱性溶液中变红,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为无色;实验结论是溶液呈碱性,则实验现象是溶液变红色:分析思考:(1)若溶液呈碱性,即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向试管里的溶液中逐滴加入FeCl3溶液,氢氧化钠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为3NaOH+FeCl3=Fe(OH)3↓+3NaCl;(2)若滴入酚酞后溶液不变色,说明溶液呈酸性或中性;方案1:用pH试纸测其酸碱度,溶液显酸性,即pH<7;方案2:加入金属锌,若有气泡产生,则溶液呈酸性,该反应是由锌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
17.
产生蓝色沉淀,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溶液中有气泡产生2NaOH+CuSO4=Cu(OH)2↓+Na2SO4红2NaOH+H2SO4=Na2SO4+2H2O气球膨胀足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1)实验一将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混合,二者能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所以能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中有蓝色沉淀产生,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故答案为:产生蓝色沉淀,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2)实验二是将氢氧化钠和氯化铵混合并加热,二者能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氨气。所以能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中有气泡产生。故答案为:溶液中有气泡产生;(3)通过分析可知,实验一是将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混合,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故答案为:2NaOH+CuSO4=Cu(OH)2↓+Na2SO4;(4)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由于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够使无色酚酞变红。当向其中加入硫酸后,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此时溶液中的碱被消耗,则溶液的碱性变弱至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呈中性,则此时,中性的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酞变色。则能观察到溶液逐渐由红色变为无色。故答案为:红、2NaOH+H2SO4=Na2SO4+2H2O;(5)①滴入氢氧化钠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而锥形瓶中的二氧化碳被消耗,则气体减少,锥形瓶内的压强也减小。而外界大气压大于内部大气压,则此时气球会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不断膨胀。所以当观察到气球膨胀,可以证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故答案为:气球膨胀;②为了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和二氧化碳反应,可以滴入盐酸。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但是反应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而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后,可以滴入足量稀盐酸,碳酸钠和稀盐酸能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该过程中,能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所以,当观察到滴入稀盐酸后,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可以证明有碳酸钠,即可以证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故答案为:足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答案合理即可)。
18.
CO2+2NaOH=Na2CO3+H2ONaOH与变质后的Na2CO3溶液均显碱性,遇酚酞均变红产生白色沉淀,溶液仍为红色干燥剂BD
(2)电子天平示数增加的原因除了吸收水分以外,还有另一个原因是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交流与评价: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溶液呈碱性,遇酚酞均变红。,小玲同学认为小明同学的结论不一定正确,原因是NaOH与变质后的Na2CO3溶液均显碱性,遇酚酞均变红;进行实验:根据题中“一周后,向烧杯中加适量水配制成溶液,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冒出。”可知,溶液中一定存在碳酸钠,碳酸钠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硝酸钠,硝酸钠溶液呈中性。若猜想一成立,则溶液存在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小玲同学在小明同学所做实验后的溶液中,滴入足量的Ba(NO3)2溶液产生的实验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溶液仍为红色;反思与拓展:(1)根据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的性质,可用氢氧化钠固体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2)A先加足量稀盐酸,盐酸会将碳酸钠、氢氧化钠完全消耗,再滴加紫色石蕊溶液,不能检验溶液中是否存在氢氧化钠,故A错误;B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氯化钠溶液呈中性。先加足量BaCl2溶液,静置,除去溶液中的碳酸钠,再取上层清液,再滴加CuCl2溶液,氢氧化钠与CuCl2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若出现蓝色沉淀,说明溶液中有氢氧化钠,故B正确;C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钙,先加足量Ca(OH)2溶液,静置,取上层清液,再滴加酚酞溶液,由于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不能检验原溶液中是否存在氢氧化钠,故C错误;D硝酸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和硝酸钠,硝酸钠溶液呈中性,先加足量Ba(NO3)2溶液,能完全除去碳酸钠,静置,取上层清液,再滴加FeCl3溶液,氢氧化钠与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若出现红褐色沉淀,说明溶液中有氢氧化钠,故D正确。故选择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