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液体金属 >> 液体金属资源 >> 安检系统有了火眼金睛
「本文来源:大众日报」
□本报记者赵国陆 7月22日晚上8点,在山东产研院高科技创新园内,X射线背散射安全装备研究所内灯火通明。负责人杨海鹰正和技术团队调试一台智能安检机,他们将X射线背散射技术这一“黑科技”成功转化成安防领域的“神器”,能“看穿”传统检测手段无法识别的液体、毒品等非金属物品,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违禁物品无处遁形 “这条全自动、智能化的安检通道,准备安装到济南西站,检测一个人只需3秒。安检质量和速度将会大幅提高。”杨海鹰介绍,目前高铁站一条安检通道通常配备6个安检人员,每天四班倒,人力成本高、安检效率低,没有后台数据处理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对于非金属类的违禁物品缺乏有效检测技术。“比如在机场,旅客被限制携带液体,饮料通常不能带,化妆品也得限量。这是因为传统的安检技术扫描出来的只是一个容器轮廓,至于里面是汽油还是水,无法分辨。”杨海鹰表示,针对这些安检痛点,他们的团队利用X射线背散射技术,成功实现了对非金属物品的快速定性识别,全新一代安检系统有了“火眼金睛”,让违禁物品无处遁形。 其核心技术来自一项基于X射线“康普顿效应”的专利,由清华大学的专家团队经过八年的技术攻关,取得了突破。“技术原理简单来说就是:一束光打过去,遇到金属能照出影子来;遇到玻璃呢,没有影子,我们就通过玻璃的反光来判断。”杨海鹰表示,这套自主研发的安检系统堪称“全能”,可以有效检测金属、塑料、塑胶、液体、陶瓷、毒品、易燃易爆危险品等。 随着反恐维稳的形势变化,安检作为不容有失的第一道防线,需要更为有效的技术支撑。年,新型研发机构山东产研院开始筹建,院长孙殿义邀请掌握核心技术的杨海鹰团队来山东,实现这一科技成果的转化。 “两年来,我们一直都在填‘坑’。”杨海鹰说,将这一新技术从实验室推向市场,从技术转化成产品,再变成商品,并非一帆风顺。“就像打怪兽一样不断升级,咬定技术,死磕!”杨海鹰举了一个例子:安检仪器的核心零部件——信号源调制装置,第一代产品直径42厘米、重千克,一路改良优化下来,分别降到了目前的16厘米、17千克。最初研制出来的安检设备堪称庞然大物,总重达4.2吨,需要吊装,很难在地铁站内布设;如今最新一代设备只有0.8吨,外观和普通的安检门差不多。“小型化、轻量化、智能化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最终期望做成无感知安检。”得益于山东产研院建立的各技术团队内部研发机制以及成像算法的进步,信号处理能力提高了倍;高速直流电机的配备,检测速度提高了8倍;单向检测改为双向检测后,实现秒级无感安检,过一道闸机就完成……安检设备系统化智能化 研发团队创新应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安检设备装上了“大脑”,实时上传、统计、分析检测数据,精准识别各类违禁品并自动报警。此外,能够向监管部门共享数据,一改当前安检设备“信息孤岛”的弊端,实现了系统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X射线背散射技术应用于安检,公众最为 今年8月份,杨海鹰团队研制的首款快递物流行业安检系统,将在济南一家物流企业试用,率先将X射线背散射技术应用于物流行业。我国的物流快递量保持全球第一,去年达到了亿件,今年预计超过亿件。按照反恐法的相关要求,安检必须达到%。这一新型智能化的安检系统,不仅解决了检测非金属违禁品的难题,还大幅提升了安检速度。“目前物流行业的安检速度只有0.2米/秒,成为行业的一个瓶颈。我们智能检测速度达到了2.5米/秒,与自动分拣系统的速度完全匹配。” 除反恐安防领域外,这一技术在工业检测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场景。比如动力电池在封装之后,内部的绝缘胶事关安全,是引发爆炸起火等安全隐患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很多换热、化学装置,连接管的焊接是否有瑕疵,尤其是很细的管子无法用透视检测手段探明,在承压状态下就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而人工探测效率很低。X射线背散射技术都能有效破解这些难题,还可以为火箭、飞机等快速探伤。 杨海鹰团队的X射线背散射技术安检系统已经在兰州西站、北京南站以及天津一座监狱中使用。今年,已和济南铁路局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将在高铁站部署智能安检通道,此外,还接到了广州铁路局的50套采购订单……在山东产研院的大力扶持下,杨海鹰团队完成技术商业转化之后,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计划3到4年的时间实现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