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液体金属 >> 液体金属介绍 >> 整形外科常使用自体脂肪移植来对患者凹陷区
导语:人们通过自体或异体材料在面部的移植来改变面部形态,以达到理想的面部形态。先天性的面部凹陷或后天由于外伤引起的面部凹陷会影响一个人的面部形态,衰老过程中的面部自体脂肪吸收也会影响一个人的面部形态。
01了解自体脂肪移植的发展现状,面部自体脂肪移植术创伤小、恢复快
Neuber在年首次报道了脂肪移植。直到二十世纪末,由于脂肪的吸收率难以预判,且存活率较低,脂肪移植在整形手术中基本上不再受欢迎。但随着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入,自体脂肪的优点也逐渐突显出来,相比其他人造的分子材料,自体脂肪几乎没有排异反应,且存活后触感自然。
维持时间长,目前该技术的缺点在于其脂肪细胞的吸收率的不确定性,一般认为脂肪移植的吸收率在40~60%之间,这个范围非常宽泛,临床医生按照个人习惯在进行自体脂肪移植术时往往喜欢按照超出所需填充量进行填充,具体超量填充多少,临床上尚无统一定论。
面部自体脂肪移植术因其创伤较小、恢复时间较快、术后即刻效果明显而受到较多患者的青睐。以往其填充的形态和量仅凭借术者的经验来完成,由于医患对术后形态的满意度不同,术中自体脂肪填充量及术后形态难以精确控制,且术前未达成术后实际效果的具体量化指标,最终达不到较理想的效果。
三维重建技术诞生于19世纪初,其主要原理是通过精确采集患者的颜面部个性化信息来构建个性化三维模型来完成的面部三维重建。随着计算机及光电技术的迅速发展,激光扫描测量技术、立体摄影测量技术、断层扫描图像法等得到了临床的广泛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外科的就医者特别是整形外科的就医者对微创手术的追求越来越高,医患双方都希望通过一个极小的切口来达到手术效果,这也是面部自体脂肪移植术成为整形外科非常普遍的手术的原因。患者只需通过面部移植自体脂肪即可改变面部轮廓,使之更加自然协调符合审美。
三维重建能从本质上解决整形外科对这类个性化要求极高的手术存在的问题,即通过红外线及自然光扫描技术重建患者面部三维模型,且在此基础上与患者讨论预先设计好的术后形态,使患者的心理预期得到极大满足,从而解决了以往术前沟通过于抽象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再通过三维打印技术得到所需区域的外壳模型,能让术者在可视设计形状外壳下进行手术,极大地减少了手术误差,能够实时地进行调整,使得最终的术后效果与术前模拟形态基本一致,减少了手术的经验性和随机性,同时也避免了以往因术者肉眼观察的误差而引起术后不对称等情况。
初学者还可以使用此类模具在动物皮肤上练习皮肤填充术,掌握填充剂量与皮肤形变量的关联感,缩短学习周期。但此技术也存在一些不足,自体脂肪移植术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自体脂肪吸收现象,目前普遍认为其吸收率为40%~60%。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采集患者的颜面部三维图像可以在医生手术操作过程中为其提供立体的手术规划图形,且能够自动锁定对其患者的手术操作区域,如此便能更加灵活地为手术医生提供全方位的手术规划图参考,届时三维外壳可直接显示在增强现实目镜中,则无需打印出三维外壳实体也能指导面部自体脂肪移植。
02了解自体脂肪移植术的全过程,需进行多平面、多隧道、多层次注射
1、自体脂肪颗粒的制备
选取患者的大腿外侧作为自体脂肪的供区,配制“肿胀液”(乳酸钠林格液ml+2%利多卡因30ml+0.1%肾上腺素1ml),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在标记吸脂区域注入肿胀液,将吸脂针连接20ml注射器,在皮下脂肪层扇形手动抽吸,将得到脂肪颗粒静置十分钟,弃置下层血性水样液体,将上层脂肪颗粒放置于金属滤网上方用生理盐水冲洗,去除破损的脂肪细胞,血块并滤去多余盐水后转移至1ml注射器中备用。
2、富血小板血浆的制备
手术当天使用含有柠檬酸钠抗凝剂的采血管,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为1/9,采集患者全血11ml。每个病人抽取12只试管。(平均每位患者抽取全血ml),以g离心力离心5分钟,血液分为血浆,血沉淀黄层和红细胞层,而血浆也被分为约三等分,弃去表面三分之二,留下底层三分之一和血沉淀黄层。
一个试管搜集约1.2mlPRP。平均每个患者从12个试管中提取富血小板血浆约14.4ml。无需使用凝血酶或钙离子等激活剂,这样提取出的富血小板血浆能在使用后缓慢释放促进脂肪细胞存活的生长因子。
3、手术操作
患者取仰卧位,采用0.1%苯扎氯铵消毒面部,0.5%碘伏消毒标记脂肪获取部位,供区选择大腿外侧;铺无菌巾,显露脂肪获取部位及面部术区,标记吸脂切口,采用2%利多卡因行局部麻醉。
按照术前设计抽吸区域注入肿胀液(乳酸钠林格液ml+2%利多卡因30ml+0.1%肾上腺素1ml),然后用吸脂针连接20ml注射器,在皮下脂肪层呈扇形手动抽吸,负压吸出脂肪及肿胀液混合液体,静置获得纯脂肪颗粒备用。
以亚甲蓝标记下颏部标记点,以便放置三维打印的外壳;0.5%利多卡因行局部麻醉,将消毒好的三维个性化外壳放置于患者的术区皮肤上对齐标志点,通过脂肪移植针对外壳内区域进行多平面、多隧道、多层次注射,直至充分填充透明外壳。术毕供区加压包扎,术区予以无菌纱布包扎。
4、术后处理
术后三天水肿消退扫描患者面部三维数据,建立术后面部轮廓模型,加压包扎脂肪供区3~5天,术区进针处涂金霉素软膏,无菌纱布包扎。患者三个月后复查再次扫描面部三维数据,得到患者术前,术后三天,术后三个月的面部轮廓模型。
结语:自然光三维扫描技术能够有效的评估面部的自体脂肪的吸收率,且操作便利,能够为后续研究中各部位的自体脂肪吸收率提供参考,便于手术医生更加直观的判断自体脂肪注射用量,提高自体脂肪利用率,并且可以提高整形效果满意度。数字化外科技术中的图形扫描分析、设计、制造,增强现实导航技术可准确有效地评价面部自体脂肪移植术后的自体脂肪吸收率,为医生更加精确地指导自体脂肪移植时的填充位置,形态以及用量。
#医美大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