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液体金属 >> 液体金属资源 >> 天南地北宜兴人王伟民金属液体与非晶奥
引言
有句颇为经典的话,说一个人35岁之前的相貌是父母给的,35岁之后是自己给的。自从结识了王伟民教授,我对这句话深信不疑。
第一眼看到他,你会觉得他很普通,但和他面对面交谈,你很快会被他的眼睛吸引。那是怎样一双眼眸啊,清澈如水,却又深不见底;温暖如春,却透着一股力量;它们是我熟悉的宜兴人的明眸善睐,却又像我所不熟悉的北方人的慈眉善目。但无论怎样,你都会觉得诧异,无法将这双眼睛与那些令人肃然起敬的众多头衔和学术成果联系起来。然而当你真正了解了他,会觉得,正是他眼睛的光芒所彰显的那种人格境界,支撑着他走向了精彩的人生。
求真,叩响科学发现的大门
年2月,王伟民出生在张渚镇茗岭山区的一个教师家庭,秀美的山水,淳朴的民情,给了他大山一般的坚毅,涧溪一般的纯净;耕读传家的传统,父亲的谆谆教诲,让他懂得了学识的重要,求知的美好。小时候,虽然身为小学校长的父亲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但家境并不富裕,青黄不接时经常饿肚子。宜南山区雨水多,一到刮风下雨,破旧的老屋里也是风雨交加。即便这样,父亲依然在王伟民完成课业之后教他书法,教他在一笔一画的反复练习中学会入静,蓄养胸中浩然之气,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直到现在,王伟民还坚持练习书法,他很感谢父亲,因为书法让他学会了专注,细致,持之以恒,学会了踏实认真,不投机取巧,而这些恰恰是从事科学研究十分宝贵的品格。
年,王伟民考上了东南大学机械系,新材料技术的日新月异让他深感振奋,他觉得一个以新材料推动科技进步的时代已经到来,从事新材料的开发,那是一项多么了不起的事业啊!于是他毅然报考了硕士研究生,选择了献身科学研究。
硕士阶段的王伟民年少气盛,决意要制造出一种能提升铝合金强度的新材料,但这条道路没有走通。痛苦中他通过反思认识到,以当时的科研基础和条件,这个目标太大了。不服输的他决心调整方向,重新再来。硕士阶段,他曾在实验中发现,铝合金在液态时会产生许多有趣的现象,这些现象会影响铝合金的性能,而当时,金属液态结构研究国内还很少有人涉足。于是,他决定探究铝合金的液态结构,报考了山东大学材料学院的博士生,因为那里有全国唯一一家金属液态结构重点实验室,有着国内唯一的一台液态结构研究设备——高温X射线衍射仪。
这是一种没有明确产业化指向的基础性研究,但没有这样的研究,相关新材料的创制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王伟民深知,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既要有服务社会的远大志向,更要耐得住寂寞,将基础性研究做扎实。有的实验过程相当长,他常常连续30多个小时不合眼,一丝不苟地进行数据的收集、分析与处理。那台从乌克兰购进的高温X射线衍射仪已相当陈旧,还经常出现故障,但他视若珍宝。当初购进时没有人会操作,于是实验室请来了乌克兰专家,王伟民寸步不离左右,学原理,学操作,还学会了简单的修理。每次做完实验,哪怕已疲惫不堪,他都一定要等设备冷却后才关机离去。
经过长期不懈的摸索,王伟民对铝合金液态结构的研究获得了许多很好的数据,这些成果不仅在国内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在国际上也具有领先地位,至今一些国外的最新研究报告还在不同程度地引用他的研究数据。为此,他的导师边秀房教授决意要将他留下,这个从不肯为自己的事开口的老专家多方奔走,终于说服了材料学院的学术委员会。
学校的肯定,导师的信任,还有科研的初步收获,都让王伟民欲罢不能,他在博士后阶段选择了更具挑战性的非晶合金结构研究,并且长期致力于此,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中他研制的非晶钢,将以良好的软磁性替代目前的硅钢成为新一代电池材料。他也因此成为德国洪堡基金会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议专家,教育部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山东省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和山东省高层次专家库成员。
守真,竭尽教书育人的本分
博士毕业留校后,科研与教学成为王伟民工作的两大重心。如今的大学里,这两项任务常常有冲突,尤其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培养研究生,必须兼顾到他们的就业,因此要做到科研与教学各不偏废,实属不易。
但王伟民觉得,个人的科研工作固然重要,但培养新人、壮大科技队伍,是中国由制造业大国走向创造型国家的必要前提。他热爱材料专业,他希望更多的学生能够成为自己的同道,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所以他愿意给本科生上课,把进入新材料研究领域的钥匙交给更多的年轻人。他还全身心投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他知道中国缺乏优秀的工程师,“卓越计划”便是教育部年推出的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大举措。每到暑期或周末,他经常带着卓越培训班的学生到工矿企业实习,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经过实践的磨炼,卓越班的学生们练就了过硬的本领,还没毕业就被许多工矿企业纷纷看中。
关心每个学生的未来发展,因材施教,是王伟民在教学上的另一种真诚。学生在本科阶段有一百多门课程,他总是根据每位学生的特长、性格,引导他们扬长避短制定相应的职业规划。在帮助研究生确定课题时,他会综合考虑课题的学术价值与实用价值,因而一些研究生毕业时,由于拥有了市场前景不错的新技术而备受用人单位青睐。
教学中,王伟民总是不遗余力地悉心指导。他的硕士研究生叶曙龙清晰地记得,一次,他与另外一个同学在做高分辨透射电镜实验时缺少拍斑点像的仪器,于是由王老师出面,他们从南校区赶到很远的中心校区去做这个实验。但实验很不顺利,他们也找不出原因,王老师获悉后马上从南校区赶来,帮着他们做了一上午的实验,然后又匆匆赶到另一个校区去给本科生上课。小叶学习很出色,王伟民希望他能继续深造,但他家境一般,想毕业后进外企工作。王伟民虽然觉得不舍,但他尊重学生的选择,还非常认真地分析国企和外企的优劣,希望小叶慎重选择。他还主动将小叶推荐给前来招聘的上市公司,更时时督促小叶学好外语,以便将来更快地适应外企的工作。
在王伟民的悉心培育下,许多毕业生在新材料研究与应用领域大显身手,一些学生成为单位的科研骨干,一名学生还当上了某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
率真,释放科研团队的活力
近几年,王伟民逐渐成为他所在的材料液态结构演变与加工实验室及液态金属与铸造技术研究所的骨干,并担任了研究所党支部书记。从一个人搞研究到带领一个团队做项目,他刚开始很不适应,因为摆在他面前的一大任务是对上争取项目经费,这对他一个书生而言是巨大的挑战。
他为人谦逊,治学严谨,但为了项目,他必须学会自我推销;他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但为了项目他必须结识方方面面的人,与他们打交道;他醉心于科研与教学,但为了项目他必须花大量的精力做事务性工作,这一切让王伟民很矛盾。但一个科研团队必须有好项目支撑,而好项目必须有相应的经费支撑,为了团队的健康发展,他觉得自己作点牺牲是值得的。他坚持不夸大其词,不说没有把握的话,他觉得这关乎一个科学工作者的职业操守。事实证明他是对的,许多投给他票的专家除了看好项目本身的价值,同时也正是被他这种严谨的作风和真诚的态度所打动的。
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是从事创造性劳动的独特个体,要将他们的力量整合起来,绝非易事。王伟民也没有什么经验,他觉得最高技巧就是无技巧,就是勇挑重担,真诚待人。虽然身兼数职,但他仍然从确立课题到进行实验、处理数据都亲力亲为。《金属非晶的不均匀性研究》《VSM磁强计设备捐助》《青岛云路1K带材磁性能优化》《金属非晶的微结构、流变行为与服役性能》等项目的研发中,他不是项目负责人,就是独立研究者,或是排名第一的研究者。许多项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德国洪堡基金和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的认可与资助。
王伟民的导师边秀房教授说自己这个得意弟子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真”字,做事认真,做人情真。当年,材料学院推荐王伟民破格晋升教授,评审专家对他的材料盲审后一致肯定他的学术成就,但有两位专家认为他太年轻,投了反对票。学院为此提出异议,山大校方十分重视,专门成立了专家研究小组,经过反复商讨,同意他破格晋升,于是,那年王伟民成为该校最年轻的教授。
边教授感慨地说,成就杰出、身为教授和领导的王伟民依然本色,与同事相处谦虚忍让,只要自己能办的事,总是有求必应。他还多次将分到的新房子让给别人,自己一家三口仍住在6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里。大家都觉得身为南方人的王伟民聪明但不精明,更有着北方人的宽厚与朴实。王伟民则说,那是他们不了解宜兴,不了解宜兴的文化禀赋。
纯真,开启幸福人生的密码
在山东大学第一次采访王伟民时,宜兴电视台的记者要在他的实验室对他进行电视访谈,他提出中间能否出去办点事,大家都以为是工作上的事,结果他说要去接送孩子上吉他课。正值暑天,他开车到家里,然后骑了电动车送孩子去学校,回到录制现场已大汗淋漓。实验室里没有空调,窗帘也没有,只有一台小电扇,访谈时他很认真,但是汗不住地往下淌,录制工作几次被打断。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释说,孩子医院工作,平时也忙,现在是暑假,自己理应照管好孩子。
上午的采访结束后,王伟民让研究生带我们去食堂用餐,他自己又骑车去接孩子回家。记者在得到允许后也随同前往。儿子的身影一出现在校门口,王伟民立刻快步迎了上去,父子二人兴奋地交谈着,父亲的脸上满是爱怜与自豪。这一刻王伟民让我们相信,一个忙碌的教授和一个称职的父亲之间并不矛盾,甚至是相得益彰的。
的确,他也认为为家庭尽责其实也是享受亲情的过程。家人给了他充分的理解与支持,他干得很安心,和那些荣誉带来的幸福感相比,亲情的温暖一点也不逊色。我们几次提出想去家里拍摄,他推说房子很小,妻子很羞涩,委婉地回绝了。我们退而求其次,提出见一见他妻子,他不好再拒绝,便说回家征求一下意见,明天答复我们。这一切让我们更加好奇,被王伟民如此尊重与保护的妻子会是怎样的呢?
边教授透露了一个秘密,原来他是王伟民的红娘。当年王伟民读博士时快30岁了,整天泡在实验室里,无暇考虑婚姻问题。边教授为他介绍了几个对象,可姑娘们没一个看得上不修边幅的他。爱徒心切的边教授想到了王伟民现在的妻子,当时她在一个大型企业做厂医,文静内向,知书达理。得知王伟民的情况后,姑娘很欣赏他对事业的执著,觉得有志向的男人不应该注重外表。共同的人生观使两人很快走到了一起,而妻子的支持与体贴也使家庭二字在王伟民的心头有了非同一般的分量。
很意外地,他妻子设宴招待了来自丈夫家乡的我们。看到她的第一眼,我觉得和我想象的一样,这是一个既有自己的追求又能够懂得和欣赏丈夫的女人,难怪她在王伟民心里如此重要。她说,每次在火车上听到有人讲宜兴话,总是很兴奋,她喜欢宜兴,这是一个有风景又有文化的小城。当然,我想,最重要的是宜兴是丈夫的家乡,是一个人才辈出之地。
人到中年的王伟民依然有着,那是经过了岁月涤荡之后的另一种纯朴,令人钦佩。
撰稿:戴军
摄影:蒋瑜(部分图片为资料图片)
制作:史露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